close

解析「細胞自噬」 日學者奪醫學諾獎

 

【星島日報報道】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周一揭曉,由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獨得大獎,表彰他解析細胞「自噬機制」。他研究的細胞自噬領域,近年被發現和癌症、神經退化疾病等有關,他的成就為相關疾病治療開創新契機,也為對抗衰老帶來新希望。

  瑞典諾貝爾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佩爾曼宣布了獲獎者和獲獎原因,他表示,在該獎確定後已第一時間聯繫了大隅良典本人,大隅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驚訝,顯然也相當高興。細胞自噬是近年來熱門研究領域。「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環的基本過程。

  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須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自噬」概念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當時研究人員就發現了細胞這種降解自身成分的現象,但有關機制一直不為人知。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隅良典通過利用常見的酵母進行一系列實驗後,發現了對細胞自噬機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基於這一研究成果,他隨後又闡明自噬機制的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擁有相同的自噬機制。

  評選委員會在新聞公報中指出,大隅的研究成果有助人類更好地了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循環利用。在適應飢餓或應對感染等許多生理進程中,細胞自噬機制都有重要意義,大隅良典的發現為理解這些意義開闢了道路。此外,細胞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引發疾病,因此干擾自噬過程可以用於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的治療。現有研究表明,細胞自噬突變與老年人群體中常見的帕金森病、二型糖尿病等有關聯。

  細胞自噬近年來受到熱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於其與疾病相關,並能用於抗衰老方面的研究。細胞中的受損蛋白質積累是生物體衰老的一個重要特徵。而細胞自噬可以擔任一個及格的「質檢員」,消滅受損的蛋白質,以對抗衰老帶來的負面影響。細胞自噬對肌體健康的意義很大。細胞自噬過程能快速提供能量,為細胞成分更新提供原材料,因此在細胞應對飢餓或其他挑戰時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如果發生了感染,細胞自噬還能消滅入侵的細菌和病毒。胚胎發育和細胞分化也都離不開細胞自噬。

  七十一歲的大隅良典一九七四年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是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他將獲得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獎金八百萬瑞典克朗(約七百二十六萬港元)。醫學獎是每年第一個公布的諾貝爾獎項,周二和周三將陸續公布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

睇更多

長照2.0細胞自噬(Autophagy:大隅良典::金門美兆
想用手機即時睇? 下載Yahoo新聞APP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醫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高國慶醫師 的頭像
    高國慶醫師

    高國慶院長'高御尊醫師'高御龍電商 高御書生化營養師[收集資訊交流站]美兆醫療專家

    高國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