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師 鄭夙雯
歷史
服務對象
特殊兒童
心理異常患者
慢性病患者復健
老人失智
疾病末期 , 癌症
一般人民
音樂治療的定義
The prescribed use of music by a qualified person to effect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psychological, physical, cognitive, or social functioning of individuals with health or educational problems. (AMTA 1998)
使用有組織, 有系統的音樂經驗來幫助個體健康, 教育, 生理, 情緒, 或心理需求
一般臨床實施程序為
評估
設定目標 :
根據病患的能力與需求設定具體可行的音樂目標
設計及執行治療方案 :
治療師可根據此一目標 , 選擇適當的歌曲 , 配合團體活動 , 提供給病患所需的刺激與經驗
評估成效 :
治療執行後可針對設立的目標以質或量的評估來評定治療的結果
音樂治療的主要方法
聆聽法
再造法
即興法
創作法
音樂治療於特殊兒童
特殊兒童
自閉兒 , 發展遲緩 , 腦性麻痺 , 選擇性失語 , 過動兒
妥瑞斯症等
音樂治療於特殊兒童目標
語音聲調
口語順暢
非語言溝通
培養自信心
促進認知能力
加強社會互動
發聲誘發
增進聽知覺發展與能力
聽知覺與動作協調發展連結
聽知覺與視知覺發展連結
修正情緒抒發方法/情感模式重建
音樂治療原則
耳與聽訓練治療 : 聽認、聽辨、聽記、聽序、聽理解
耳與口訓練治療:聽唸、聽唱
耳眼手訓練治療:聽敲、看敲、聽看敲
耳眼身訓練治療:聽作、看作、聽看作
即興音樂遊戲:音樂性、創造力、人際互動、肢體運用
諾多夫-羅賓斯 即興式音樂治療法
以鋼琴即興為主的音樂治療方式
諾多夫及羅賓斯兩位先生所創
音樂兒-每個人都具有感受音樂的能力
治療師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音樂-情緒的環境來接觸 ,支持並加強治療對象的反應
兩人一組協同治療的型式
音樂治療應用於安寧療護
音樂治療在安寧療護上的治療目標
讓病人感到舒適與慰藉
減少寂寞的感覺
平撫焦慮不安的情緒
增加病人的社交機會及減緩病人沮喪或憂鬱的狀況
暫時忘掉身心的不適
幫助和起美好回憶
幫助家人與病人的溝通
緩和疼痛的感覺
協助病人有效的轉移自己對疼痛的注意力, 進而改善因疼痛所引起的情緒變化
減少壓力及增進身心的放鬆
音樂活動幫助及鼓勵病人表達感覺及想法, 在表達的過程中, 病人透過音樂抒發心中的焦慮及恐懼, 如此可幫助病人緩和其緊繃的情緒及促進身心的放鬆
將音樂當成溝通的橋樑
與治療師分享其心中的感覺
透過音樂與家人互動
增進生活品質
增進病人的自尊
維持認知功能, 減緩意識的混亂
常用的治療方法
聽音樂 (最常用亦最易介入)
聆聽病人喜歡的音樂
鼓勵病人選擇音樂
能確定所選的音樂為病人所喜愛
此過程讓病人感覺對事物的控制力
樂器演奏
讓病人藉著樂器抒發情緒
讓病人感受對事物的控制力
產生成就感
音樂生命回顧
利用音樂將病人的生命作一個回顧
歌曲創作
歌曲填空
利用現有的歌曲但隨意更改歌詞
陪同和幫助病人共同創作歌曲
治療師依病人狀況或需要寫歌獻給病人(治療團隊可一起參與唱給病人聽)
即興創作
治療師即興創作音樂
視病人狀況創作(以心跳速度為節奏等)
病人樂器即興
感覺難以言表可由樂器演奏表達出來(生氣 挫折)
主題歌曲討論
配合病人的狀況及治療目標, 決定主題, 治療師選擇有關此主題的歌, 藉著歌曲的引導讓病人能表達自己對主題的看法
身心放鬆練習
配合音樂做呼吸放鬆, 肌肉放鬆
音樂治療於精神科
音樂治療在精神科最常處理的問題
• 行為方面
缺乏自信心,注意力缺損,眼對視能力差, 操控或干擾行為, 被動依賴或被動操控的溝通, 缺乏自我控制, 侵略性行為, 過度抱怨, 過動, 無法靜坐
• 情感方面
平淡,疏離,無法辨認及表達情感,躁的情緒,憂鬱或情緒低落,焦慮,自殺意念,衝動性情緒暴發
• 感官方面
幻覺,沉浸在自我內在思緒之中,無法應對壓力或緊張
• 想像方面
放鬆活動時無法想像輕鬆的地方,身體意像扭曲
• 認知方面
低自尊,妄想,缺乏問題解決技巧,缺乏現實感,記憶力差,無法聽指令,無病識感,缺乏自我察覺能力,無助
• 人際互動方面
退縮或孤立,不合作,缺乏動機,無法與他人連結,防衛自我中心,幼稚行為,尋求注意力,操控行為,與權威人物衝突,只與工作人員互動,過度勤奮
• 藥物濫用方面
藥物酒精濫用,否認,無察覺能力,無法應付壓力,防衛,拒絕,無法辨認防衛機轉及應對技巧,失眠,動作協調差,肌耐力差,溝通困難
•
統整來說 , 精神科病患的需求有 :
• 建立現實感,增進自信心,建立人際互動,
學習正向的應對技巧以應付壓力及生活情
境,察覺並表達情感與情緒控制或調整侵略性
音樂做為治療的理論基礎樂治療作為治療的理論基礎
音樂活動具備了以下的功能,使其成為臨床上有效的治療工具 :
音樂活動為無競爭,無威脅性的活動
音樂提供了動作,情緒,心智,及聯想上的刺激,可以觸及最孤立退縮的精神病患
音樂經驗 , 可幫助病患建立現實感
音樂活動提供了滿足的經驗 , 可增加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
活動性的音樂治療提供了此時此刻的經驗
音樂由有結構 , 有順序的音所組成 , 要求時時刻刻的專注力 , 因此可增加注意力與聽從指令的能力
• 音樂的要素如旋律和節奏,可以營造出不同的音樂,情緒環境,影響人的心情,釋放內在壓力及情緒
• 透過不同形式的音樂呈現,可以協助自我表達,以作為非語言的溝通
• 音樂活動可以促進人際間的關係
• 活動中分享心得與經驗 , 討論歌曲歌詞等 ,可以刺激並改善口語表達
• 音樂可以喚起聯想 , 記憶及潛意識素材 , 增進自我察覺能力
• 音樂欣賞 , 操作能力的培養可增加休閒技能
臨床精神科音樂治療的實施
• 音樂治療作為活動治療 :
主要目標有 :
增加參與度,發展適當的休閒技巧,增加或維
持適當的行為,增長專注時間,增加自信心, 遵從指令,增加現實感等
音樂治療團體的實施
• 社會性與協調性:
許多社會性學習是在團體中藉由觀看(患者或治療師的學習)而培養,稱為觀察學習(modelling)
例如:若為合唱,請某部份再大聲一點,或再融入些感情的需求,若為樂器的合奏,可請某部份減弱或注意拍子
※ 這部份能使患者實際感受到音樂聲響的美感,進而音樂即在患者身上產生社會性與協調性
• 自我表現
音樂的社會性機能中,最重要的是去除
對自我表現的恐懼
治療者的意圖在於將音樂療法的技法以
隨興的方法讓口頭表現有困難的人藉由音樂快樂地表現自我
※患者在學習藉音樂自我表現後,日常的行動相對會較積極
• 刺激社會意識- 注意,關注他人
• 社會化:學習等待,遵守秩序
• 培養豐富的情感
精神科音樂治療常見活動
歌曲討論
樂器演奏
歌唱團體
放鬆練習
音樂遊戲
引導想像與音樂
聆聽音樂
即興創作
音樂分享團體
樂器對話
肢體律動
一般民眾之音樂治療
為什麼是音樂
1 音樂是情感表達予溝通的工具
2 音樂傳達象徵的意義,如文化價值觀
3 音樂反應社會價值觀或行為基準
4 音樂形成社會群眾合作、互助、團結一致的整合力量
5 音樂提供美與娛樂的經驗
6 音樂可激發人的生理反應
音樂的表現
速度
溫度
寬度
時間
音樂放鬆技巧
想像法
享受呼吸法
聆聽法
音樂同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