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国中医科学院
编辑
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1]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1] 该院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
- 中国中医科学院
- China Academy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 中医科学院
- 1955年12月
目录
成立背景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该次会议把团结中西医定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之一,彻底纠正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想,发展了中国独特的传统道德体系。
发展变迁
1955年12月19日,由国务院卫生部直接领导的“中医
周恩来总理为研究院题词:“发展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下设附属医院、内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编审室和中医研究班。
研究院”正式成立,1957年12月,外科研究所和内科研究所合并为内外科研究所。
1962年,中医研究院将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外科研究所合并组成针灸外科研究所。
1963年4月30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正式成立。
1964年4月,中宣部在中医研究院组建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
1970年9月,针灸研究所与经络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1971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
1972年,卫生部将健康报社并入中医研究院。
197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首次从中药青篙中成功提取有效单体——青篙素结晶;“冠心“号研制成功;“针拨治疗白内障术”被卫生部在全国推广。
1975年,中医研究院教授唐由之为毛泽东主席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的赞赏。
1977年,研究院建立骨伤科研究所。
1978年10月,中医研究院成立学位委员会。
1981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4年,研究院成立医药技术开发公司;11月,成立实验药厂。
1985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86年1月,成立北京针灸学院;9月,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1993年2月,研究院成立人才研究中心。
1994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正式成立。
1995年,中医研究院设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1月,中医研究院将骨伤科研究所、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骨伤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医院3个机构合并,组建成望京医院。
1999年,研究生部由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0年,教育部将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从中医研究院划出,划归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0年8月,科技部成立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挂靠在中医研究院。
2000年1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成立唐氏中药研究中心。
200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同新加坡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研究生班。
2003年,研究院增设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4年,承办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2005年12月,研究院举办50周年院庆时,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06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12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机构概况
科研单位(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一临床医药研究所、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骨伤科研究所、眼科研究所
科研单位(研究中心):医学实验中心、中药资源中心、中医药数据中心
教育单位: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院)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职工5857人,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70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医大师4名,首席研究员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另聘有院外客座研究员68名。[8]
仝小林 | 刘保延 | 刘建勋 | 史大卓 | 吕爱平 | 朱兵 |
朱立国 | 林炳奎 | 王智民 | 王永炎 | 王阶 | 邓良月 |
肖永庆 | 叶祖光 | 陈士林 | 屠呦呦 | 陈可冀 | 姜廷良 |
林兰 | 翁维良 | 孙树椿 | 黄璐琦 | 唐旭东 | 黄龙祥 |
表格名单不全,参考来源:[19-20] |
研究目标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工作以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资源保护、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及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1]
创新单元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8家、其他国家重点研创平台2个。[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不全):中医临床评价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室、道地药材生态遗传研究室、中医药信息应用方法学研究室、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室、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室、肿瘤扶正培本研究室、筋伤治疗手法研究室、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重点研究室、脾虚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遥感监测与区划研究室[22-23]
资源条件
●馆藏资源
根据2017年4月该馆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有藏书32万余册,其中中医古籍5千余种6万余册,包括珍善本医书2万余册,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图书达12000多种,外文传统医学图书1万余册;中国国内外期刊2000余种,其中中医期刊230多种,外文中医期刊60多种;缩微胶卷、声像资料及电子产品数百种。该馆与国外37个国家170多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编辑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反映了中国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2000多种,有印刷版和电子版提供使用;《国外中医药书刊联合目录》收录了中国109个图书馆馆藏世界各国出版的中医药图书期刊目录,包括10多个文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还联合中国23家中医图书情报单位编写了《中国科技期刊中医药文献索引》,收录1949年以后500种期刊中的中医药科技文献13万余篇,有电子版和印刷版提供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有中医药媒体中心,主要开展电影、录相、摄影、缩微、幻灯、多媒光盘体制作及声像资料服务等项业务,并建立了中医药声像资料库,摄制了《中医药科技成果集锦》及《针灸手法百种》等录像带。据2017年4月该馆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已拍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针灸、推拿、正骨、手术、气功等系列片40余部;收集中医药音像资料1550余部,制作中医药主籍善本缩微胶片200余种。[25]
●学术期刊
刊物简介 | 图片 |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JTCM)于1981年创刊,为季刊。曾用名为中医杂志(英文版)。2010年入选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改为双月刊。[27] |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于1995年创刊,为季刊,2009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改为月刊。该刊先后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SCI-E)、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CA)、荷兰《医学文摘》(ExceptaMedia,EMBASE)、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Journal,VINITI)、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InternationalPeriodicalsDirectory)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同时被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清华数据库)收录。根据2012年6月28日汤姆森公司公布的2011期刊引证报告,该刊影响因子为0.799。[28]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于1981年创刊,为月刊。该刊先后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PD),《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W)等多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该刊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与专项基金”资助;7次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2003-2011年连续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2001年度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3次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列入中国期刊方阵;2次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3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9] |
|
《家庭中医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科普月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当代名医、专家门诊、常见病防治、家庭药箱、颐年有道、药膳食疗等栏目。《家庭中医药》杂志荣获第一届(1995年)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和第二(1999年)、三届(2007年)、四届(2012)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二等奖。2003年、2007年连续两次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先进集体。2008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称号。[30]
|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创刊于1991年,为双月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31] |
|
《中国中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国中药杂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在国际上,被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IOSISPreviews),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美国《史蒂芬全文数据库》(Eh),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数据库》(Scopus),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被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60种分文摘列为来源期刊。 据2015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复合总被引频次21199,影响因子1.860,基金论文比0.89,年下载量达到58.06万次。据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总被引频次9078,影响因子1.205。该刊各项期刊评价指标在我国中医药学及药学期刊等领域均名列前茅。[32] |
|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创刊于1960年,为双月刊,属于中医药文献检索类期刊。该刊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三次获全国检索期刊一等奖。[33]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是以报道、介绍中医药方剂为主旨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曾多次被评为“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优秀期刊”;目前,在中国国内被收录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许多国外数据库所收录,例如美国《化学文摘》等。2016版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显示,该刊影响力指数(CI)排名3/123(中医药类123该刊中排名第3);影响因子1.62,总被引频次15664(万方数据2016版)。[34] |
|
《中国针灸》创刊于1981年8月,为月刊。该刊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曾先后获得二等奖、一等奖。在中医药105种期刊中,2009-2010年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5/105,A+)。2011年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7、2008、2012年均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该刊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精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并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俄罗斯文摘》(AJ)等数据库收录。[35] |
|
《中国骨伤》于1987年创刊,为月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来源期刊。同时,亦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36] |
|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创刊于1978年,为月刊,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变更而来。该刊于1996年8月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2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收录;2006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入选中文科技核心期刊。该刊于1990年在《国外医学》系列第一次质量评比中荣获二等奖。1995年和1999年连续两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37] |
|
《世界针灸杂志》创刊于1991年,为季刊,有英文版、意大利文版、葡萄牙文版。该刊已进入香港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中荣民总医院、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法国国防部、牛津大学、韩医研究院、庆熙大学、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国家和图书馆。《世界针灸杂志》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012年起被收入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全文数据库。[38] |
|
《中医杂志》创办于1955年,其前身为《北京中医》,1955年更名,为半月刊。有英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韩文、法文等9种外文版及海外版,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中医药类学术期刊。1992-2012年连续6届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2011年位列科技部评选出的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外多种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俄罗斯文摘杂志》、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及WHO全球医学索引等。英文版于1982年被美国医学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收录,2010年3月被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收录期刊。[39] |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于1994年创刊,曾2次获得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200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先后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IC,IndexofCopurnicus)、美国《化学文摘》(CA,ChemicalAbstract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PD,Ulrich"sPeriodicals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WesternPacificRegionIndexMedicus)及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Abstracts,CentreforAgricultureandBioscienceAbstracts)、英国《全球健康》(GlobalHealth)等诸多中国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收录。[40] |
|
《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为双月刊。2010年,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针刺研究》的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基础研究影响因子在140余本中医学与中药学期刊中均位列第一,其复合影响因子在1300余种医学类刊物(包括西医和中医)中位居第五。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发布的统计数据中,《针刺研究》影响因子居中国医学类期刊之首,同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授予《针刺研究》“2011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针刺研究》是针灸专业刊物中唯一同时入选中国国内几个数据库核心库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另外,还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包括MEDLINE在内的MEDLARS数据库系统、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文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41] |
|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该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42] |
|
科研成就
●概况
励61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6项,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8项,其他政府及社会力量奖522项。该院
●科研项目
2011-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80项,中标课题18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403项。中标项目合同总额12.45亿元。2015年,该院在研课题数量1579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计103项,合同逾10亿元,重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80%;18项重点研究任务成果较显著,40%获得国家科技奖,一些项目成为为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23]
●论文、专著
2011-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发表论文12256篇(其中SCI论文数量为490篇),出版了《百年中医史》《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等为代表的专著646部。[23]
●重大科技成果
●概况
●交流活动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新增重点学科17个。[1]
教学建设
●研究生培养
1.培养规模
中国中医科学院于1978年成立研究生部,至2006年,共培养中国国内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各国留学生90余人。[62] 至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拥有186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32多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培养了32届毕业生,硕士毕业生1751人,博士毕业生649人,来华留学生200余人。[63]
2.奖助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奖助学体系包括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学金分为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主要用于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费和部分生活费。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社会活动、学术论文、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临床工作等方面成绩突出的研究生。主要设立有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完美(中国)科技创新奖、社会实践奖以及中健行优秀学位论文奖等企业专项奖学金和裴元植优秀研究生奖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奖。全日制硕士生、博士生奖学金发放比例达100%。研究生院还根据“按劳付酬”的原则,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教学和管理的研究生设置教学、科研、管理助理岗位(简称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的研究生工作津贴。[64]
●创新、传承人才培养
2011-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遴选并资助院级科技创新团队15个,其中中药资源创新团队、中医肿瘤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院名医名家传承专项培养传承人才460人;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专项,培养国际化人才80余人。[1]
●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
2015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开班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是研修班的主要支撑单位之一。该次研修班面向全国共招收了48名从事中药资源普查相关工作人员,聘请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两院院士、中国国内知名中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教学团队。[65]
●医疗诊疗
广安门医院(含南区)、望京医院、眼科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另有针灸医院、门诊部两所医疗机构,全院有开放病床2704张。2014年,科学院各医疗机构门急诊量达860.66万人次,出院人数66240人次,医疗业务总收入46.69亿元。中国中医科学院各医疗机构在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糖尿病、血液病、骨伤科、眼科等各科疾病以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厚经验和独特疗效。●社会服务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专门研究机构,发挥中医药优势,曾积极参与了对口支援、健康义诊、抗震救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工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中医医疗机构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两家医院分别派出骨伤科、外科、脑外科、麻醉科等骨干力量17人奔赴成都、德阳执行救援任务,其中有12名医生,4名护士,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为医疗队领队。[66-67]
●重点专科
截至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重点专科共计1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重点专科43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项目11项,共完成中医优势病种项目106项。[66]
院训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凝聚各方力量,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保证。
学习,是指要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验等途径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习使人进步。
求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的科研态度,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创新,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兼容并包,彰显中医特色,不断推陈出新。
院徽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徽呈圆形,主色调为绿色,象征
悬壶济世”之意,表明了科学院“救死扶伤”“服务为民”的理想信念。葫芦与外面的环形结构构成一个“中”字,即代表着“中国”,又代表着“中医”,再一次点明了科学院作为中国中医科学研究前沿阵地的突出地位。标志上方是科学院的全称,下方是中文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
着自然、和谐、健康和生机,标志最中间是一个装有药草的葫芦,表明科学院是以“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机构,有着鲜明的中医药特色,更有“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张伯礼 | 院长 |
王炼 | 党委书记、副院长、 |
黄璐琦 | 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院长 |
范吉平 | 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 |
王申和 | 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 |
武东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常委、党委委员[70] |
历任领导
届次 |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第一届 | 鲁之俊 | 院长 | 1955年—1976年 |
第二届 | 季钟朴 | 院长 | 1977年—1982年 |
第三届 | 施奠邦 | 院长 | 1983年—1985年 |
第四届 | 陈绍武 | 院长 | 1986年—1989年 |
第五届 | 傅世垣 | 院长 | 1990年—1999年 |
第六届 | 王永炎 | 院长 | 2000年—2001年 |
第七届 | 姚乃礼 | 院长 | 2001年—2003年 |
第八届 | 曹洪欣 | 院长 | 2003年—2010年[71] |
第九届 | 张伯礼 | 院长 | 2010—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 组织机构 , 科研机构 , 医学
猜你喜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