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侵蝕, 或簡稱為骨侵蝕, 是指軟骨下骨板或皮質骨以及鄰近骨小樑的局部骨缺損。與骨囊腫不同,皮質骨或軟骨下骨也會受到影響。它們是發炎性關節炎和侵蝕性骨關節炎的特徵,也可發生在晶體沉積疾病、代謝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發炎性疾病或腫瘤中。
與扇貝狀骨相反,骨質侵蝕的特徵是骨質流失更為活躍且速度更快1。
病理
骨侵蝕是由於局部骨吸收過度和骨形成不足而形成的骨缺損1,2 。骨侵蝕通常與滑膜炎和骨炎1有關。
病因
骨侵蝕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以下1-3種:
地點
骨侵蝕通常發生在關節內(中央或邊緣)和關節周圍(近關節),並可能影響軟骨下骨板或皮質骨。骨侵蝕可能發生在通常被關節軟骨覆蓋的關節中央軟骨下區域、關節內的裸露區域、關節外的肌腱附著點或其他部位(例如腫瘤、代謝)。
亞型
骨侵蝕的類型如下3:
-
軟骨下或中心骨侵蝕:常見於骨關節炎
-
邊緣糜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特徵,可見於關節裸露區域
-
關節附近侵蝕:痛風的典型特徵,可見於關節囊外
-
肌腱端侵蝕:脊椎關節炎的典型特徵
X 射線特徵
普通X光片
骨侵蝕的特徵是軟骨下或皮質骨表面的小骨性透亮區或斷裂,通常與鄰近骨小樑的改變有關4。
超音波
超音波在檢測骨侵蝕方面比 X 光片具有更好的能力3-5,骨侵蝕可以很好地描繪為在兩個不同平面上可見的骨表面不連續性或缺陷3,6。
CT
CT 可以對不同位置的多個不同平面中的皮質骨和軟骨下骨板進行可靠評估,從而檢測骨侵蝕。
磁振造影
骨侵蝕的特徵是暗訊號的消失或軟骨下骨板或皮質骨的破壞。
它們很容易在MRI上被觀察到,MRI被認為是一種非常靈敏的檢測技術2,並且能夠觀察到超音波難以或無法觸及的關節。尤其是高解析度薄層序列顯示出很高的靈敏度,被認為與CT掃描相當或優於CT掃描7-9。
-
T1:變數
-
T2:高強度